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始于1930年设立的土木工程系水利组,秉承学科九十余年积淀,构筑了强大的学科底蕴,涌现了刘宅仁教授、郑肇经教授、严义顺教授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近年来水利工程学科以土木工程专业为支撑,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城市为主题,以海洋为新的增长点,综合同济大学多学科(土木、海洋、环境、交通、建筑规划、电信等)优势,形成以城市水务、海洋防灾、海岸带生态修复、智能化港航工程、港工海工结构工程全寿命防灾减灾、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岸侵蚀智能预测与防控、水工建筑物结构智能健康诊断及分析技术、现代运河低碳建造与无固废关键技术、海上能源设施与安全运维技术等方向集群的专业特色,构建立足滨海、走向海洋的总体发展格局。近年来同济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瞄准国际一流、建设卓越师资,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30%以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具有国际化学习经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正在成为同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生力量,努力成为兼具时代使命、全球视野、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一流学科。
水利工程系现有教职员工21人,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拥有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职称8人,讲师2人,教辅人员2人,行政人员1人,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另外,水利工程学科依托现有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同济-逢甲水利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地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全球智慧基础设施研究中心等国际级研究平台,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重点发展方向
(1)流域及城市水安全,流域及城市防洪工程,大尺度环境流体数值模拟技术;
(2)海岸带灾害及海岸工程,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岸侵蚀、智能预测与防控;
(3)港工、海工结构工程全寿命防灾减灾,水工建筑物结构智能健康诊断及分析技术;
(4)现代运河低碳建造与无固废关键技术,海上能源设施与安全运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