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点原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创始人是段光贤、孔宪立、叶书鳞、朱小林和吴林高等教授,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由于专业目录调整,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2000年,由唐益群、叶为民、缪俊发等三位教师牵头重新申请并于同年获得水文学及水资源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带头人为周念清、代朝猛、江思珉、蔡奕、王喜华、李质等。该学科近几年已出版十多本学术专著和统编教材,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水文水资源方向重点聚焦流域/城市防洪工程研究、智慧水务、大尺度环境流体数值模拟技术、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配置研究、工程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近年来紧密结合GIS、RS、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智慧水务、数字孪生、深海可燃冰开发流体研究、深地页岩油气开发流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的拓展了水文学及水资源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1、流域/区域/城市防洪工程研究
2、人工智能算法及数据驱动模型研究
3、高性能水文水动力数值模型研发
4、流域(区域)水灾害预报与灾情评估
5、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配置研究
6、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模拟与调控研究
7、工程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
8、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
9、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研究
10、地下水污染智能监测及修复技术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与论著
代表性项目
u 滨海区域低渗透区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污染原位强化增溶-活化过硫酸盐氧化耦合靶向修复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间)
u 快速城镇化影响下大河流域抗性基因的演化规律及多尺度控制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砖国家国际(地区)合作项目
u 湿地关键带地下水中氮磷碳迁移转化的驱动机制与协同模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u 湿地演替带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与氮素迁移转化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u 羰基化生物炭@MIP活化过氧乙酸靶向修复地下水中典型PhACs污染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u 气带中典型PhACs的迁移转化机理及污染修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u “安全岛”模式下核电场地构造控稳与参数特征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u 湿地演替带氧化还原电位及其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学基金
u 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子课题“西南喀斯特山地土壤侵蚀过程与水土流失危险度评价,国家973计划
u 地表地下水交互带变渗透系数环境下污染物的运移特征研究,科技部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项目
代表性著作
u 《污染水文地质学》(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u 《上海地质环境演化与工程环境效应研究》,科学出版社
u 《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许昌市试点建设的探索,科学出版社
u 《滨海区域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科学出版社
u 《新兴污染物的分析、迁移转化与控制技术:以药物活性化合物为例》,科学出版社
u 《Groundwater Engineering》, Springer Press
u 《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的动力响应与变形特征研究》,科学出版社
u 《工程地下水》,同济大学出版社
u 《软土环境工程地质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代表性奖项
u 基岩地下水运移机理及水环境模拟,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u 城市超强度开发诱发工程性地面沉降的变形机理与危害防控,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u 应急水处理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u 典型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全过程环境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u 中部缺水型地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与实施, 河南省许昌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u 饱和软黏土的动力响应特性及对地铁振动荷载敏感性分析,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u 地铁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饱和软粘土动力响应特征与工程环境效应,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u 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工程场地工程特征研究,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学术交流及学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