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华,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研究员,水利工程系教授专业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独立 PI,水资源及水环境污染治理学科组组长,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 《科学中国人》专访人物(2022),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后。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学会委员(International Associate Hydrogeologists, IAH)。 任中国地质学会委员(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GSC)。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Chines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CNC-IAHS)。任上海市水利协会委员(Shanghai Societ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SSHE)。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以及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等。主持并编制 1:5 万国家级综合水文地质图三幅(2017),主持并编制 1:5 万国家级综合环境地质图两幅(2018)。共发表国际学术期刊文章 20 余篇,主要发表在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Hydrological Process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Water, Water supply 等国际著名水文 及环境期刊上。任 Water期刊编委。共担任 Scientific Reports,Agriculture Water Managemen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Chemosphere, Ecohydrology, Hydrogeology Journal 等 20 余本国际水文、水资源及地质环境领域著名 SCI 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教育经历
2018.12~2020.12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 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博士后
2012.09~2015.07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环境科学 | 博士
2009.09~2012.07 吉林大学 | 水文学及水资源 | 硕士
2005.09~2009.07 吉林大学 | 水文及水资源工程 | 本科
工作经历
社会兼职
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学会委员(International Associate Hydrogeologists, IAH)
任中国地质学会委员(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GSC)
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Chines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CNC-IAHS)
任上海市水利协会委员(Shanghai Societ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SSHE)
任20余本国际水文、水资源及地质环境领域学术SCI期刊的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
目前与美国University of Arizona(亚利桑那大学)、美国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加拿大University of Waterloo(滑铁卢大学)、英国United Kingdom Geological Survey(地质调查局)、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西澳大学)等保持长久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关系。
研究项目
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河岸带尺度潜流带氮素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编号:221202*****,2022.01-2022.12,经费25万,主持。
2. 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城市化对流域尺度河流-浅层地下水交互作用影响机理研究”编号:D201850****,2018.01-2020.12,经费4万,主持。
3.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原城市群北部城镇规划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编号:DD2016****,2016.01-2018.12,经费2300万,主持。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中课题2“断陷盆地地表、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调控” 编号:2016YFC050****,2016.07-2020.12,经费50万,主要参加人。
5. 中科院院重点部署项目,“松嫩-三江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 编号:Y3B111****,2013.01-2016.12,经费100万,主要参加人。
出版论著
代表性国际SCI期刊论文(Last updated: July 2022)
Wang, X., Xu, Y. J., & Zhang, L. (2022). Watershed scale spatiotemporal nitrogen transport and source tracing using dual isotopes among surface water, sediments and groundwater in the Yiluo River Watershed, Middle of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55180.
Wang, X., Liu, C., Hou, H., & Wang, X. (2021). Identifying watershed-scale spatiotemporal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mixing function in the Yiluo River, Middle of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8(9), 11053-11065.
Wang, X. (2018).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extinction depth of shallow groundwater on the high-latitude region: a case study o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5(7), 6695-6706.
Wang, X., Lu, W., Jun Xu, Y., Zhang, G., Qu, W., & Cheng, W. (2016).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irrigation schedules on rice yield and water consumption: synergies in Jilin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14(1), 1-12.
Wang, X., Zhang, G., & Xu, Y. J. (2016).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availability via a joint simulation with a double control of water quantity and ecologically ideal shallow groundwater depth: a case study o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Water, 8(9), 396.
Wang, X., Zhang, G., Xu, Y. J., & Shan, X. (2015). Defining an ecologically ideal shallow groundwater depth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management: conceptual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 o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Water, 7(7), 3997-4025.
Wang, X., Zhang, G., & Xu, Y. J. (2015). Impacts of the 2013 extreme flood in Northeast China on regional groundwater depth and quality. Water, 7(8), 4575-4592.
Wang, X., Zhang, G., Xu, Y. J., & Sun, G. (2015). Identifying the regional-scale 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 o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2(21), 16951-16961.
Wang, X., Zhang, G., & Xu, Y. J. (2014). Spatiotemporal groundwater recharge estimation for the largest rice production region in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Water Suppl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AQUA, 63(8), 630-641.
Zhao, Y., Wang, X., Liu, C., Wang, S., Wang, X., Hou, H., ... & Li, H. (2019). Purification of harvested rainwater using slow sand filters with low-cost materials: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purifying effec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74, 344-354.
Lu, W., Cheng, W., Zhang, Z., Xin, X., & Wang, X. (2016). Differences in rice water consumption and yield under four irrigation schedules in central Jilin Province, China.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14(4), 473-480.
Liu, Y., Jiang, X., Zhang, G., Xu, Y. J., Wang, X., & Qi, P. (2016). Assessment of shallow groundwater recharge from extreme rainfalls i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Water, 8(10), 440.
代表性国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Last updated: October 2021)
王喜华,卢文喜,龚磊. 通榆县近50年降雨特征分析.水电能源科学,2011,29(6):1-3.
王喜华,卢文喜,张蕾. 基于小波分析的ARMA-GARCH模型在降水预报中应用.节水灌溉, 2011, 5: 52-56.
卢文喜,出海波,王喜华,龚磊. 基于因子分析的Hopfield神经网络在水质评价的应用.水土保持通报,2012, 32(1): 197-200.
司昌亮,卢文喜,王喜华. 基于干旱指数法的星星哨灌区旱涝状况研究.节水灌溉, 2012, 6: 44-48.
曲武,卢文喜,王喜华,陈继红. Monte-carlo 与NNBR模型结合在年降水量预测中的应用.干旱区研究, 2012, 29(1): 55-58.
卢文喜,司长亮,程卫国,王喜华,张宇.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水稻产量与生理参数关系研究.节水灌溉, 2012, 12: 37-39.
卢文喜,曲武,贾小丰,王喜华. 吉林省西部人工草地优化灌溉制度的研究.节水灌溉, 2011, 1: 43-46.
学术专著
三江平原水资源演变与适应性管理,章光新,王喜华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副主编。
中原城市群北部重点城镇区环境地质,刘长礼等,地质出版社,2020,主要编委。
会议报告
2014年6月10日-6月13日,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Asia (东北亚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做报告《Groundwater balance and its ecologically ideal shallow groundwater depth i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吉林.长春
2014年10月9日-10月12日,中国自然资源协会第七次全国学术年会。做报告《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河南.郑州
2014年10月31日-11月2日,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做报告《三江平原地下水可支撑最大水稻田面积研究》. 福建.福州
2017年9月23日-9月30日,IAH国际地下水科学家协会。做报告《Extinction depth of shallow groundwater on the high-latitude region》,克罗地亚. 杜布罗夫尼克
学术特邀报告
2022年5月20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做特邀报告《如何发现、凝练科学问题并发表高水平SCI论文? 》. 河北.保定
2022年5月27日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做特邀报告《如何发现、凝练科学问题并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以三江平原和伊洛河流域为例》. 广西.桂林
其他成果
1. 主持并编制1:5万国家级综合水文地质图三幅(焦作市幅(I49E005021)、修武县幅(I49E005022)、获嘉县幅(I49E005023)). 2016-2017.
2. 主持并编制1:5万国家级综合环境地质图两幅(亢村镇幅(I49E006023)、原阳县幅(I49E006024)). 2017-2018.
学术荣誉
上海领军人才(海外)
招生信息
每年招聘硕士研究生2-3名,博士研究生2-3名。欢迎感兴趣的学生报考我的硕、博研究生,“水资源与水环境污染治理学科组”虚位以待,共创未来!
招聘信息
常年招聘科研助理若干名、博士后若干名,欢迎有识之士加入我的团队,共同进步,开创新的领域!
科研基地
本学科组目前拥有三个配套完备的科研基地,分别为河南-陕西伊洛河流域、东北黑龙江三江平原、江西省鄱阳湖流域。三个科研基地地理位置覆盖中国南、中、北主要区域,水体类型覆盖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等主要湿地关键带类型,江河类型覆盖长江、黄河及黑龙江等中国最主要的水体!类型完备、配套成熟、研究成果丰硕,可以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最为直接便利的基础支撑!
1.伊洛河流域科研基地:
1.1主要概况:
伊洛河流域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和陕西省,是我国十大支流之一,也是黄河流域南岸最大的子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长446.9公里,占地面积1.92万平方公里。 伊洛河有两条主要支流,伊河和洛河。伊河发源于雄尔山,长为264.8公里。上游是一个深谷,中游是一个山谷盆地 (34°30 ' 00”-32°10“00”N, 109°12“00”-113°10“00”E),洛河发源于山西省洛南市木盆沟,河全长453.0公里。伊洛河的流量变化很大,平均为168立方米,平均速度为0.67 m/s。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属于温带暖气候季风气候,长期年平均气温14.3°C时,年平均蒸发量为1451.7 mm,年平均降水量545.9 mm, 60.0%以上的降水发生在7月至9月的三个月以内。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是洛阳市,主要供水水源为来自洛阳盆地的浅层地下水。
伊洛河位置示意图
伊洛河流域风景照片(来自于网络)
1.2 主要研究成果:
(1)
(2)
(3)
(4)
(5)
2. 三江平原科研基地:
2.1主要概况:
三江平原,即东北平原的东北部分,“三江”指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此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于此,冲积形成了这块平整的沃土。三江平原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其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被誉为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候,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三江平原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北端的一个拗陷带,在大地构造上属同江内陆断陷。它是在前古生代变质岩、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岩组成的基底上,经第三纪拗陷(断陷)而形成的盆地。三江平原地势低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50-60米,抚远三角洲的黑子岛最低,海拔34米。地面总坡降1/10000。
三江平原位置示意图
三江平原风景照片(来自于网络)
2.2主要研究成果:
(1)
(2)
(3)
(4)
(5)
(6)
3.鄱阳湖流域科研基地:
3.1主要概况: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九江、南昌、上饶三市,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重要湖泊。湖区面积,在平水位(14米~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时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时仅500平方公里,据2008年水文资料,当湖水位22.59米时,湖泊面积为4070平方公里。鄱阳湖主要由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水源供给,自南向北在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附近汇入长江。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鄱阳湖水系涉及的范围南北长约620公里,东西宽约490公里,流域面积162225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西省国土面积166946平方公里的97.2%,其中156743平方公里位于江西省境内,占流域面积的96.6%,占江西国土面积的94%,其余5482平方公里分属闽、浙、皖、湘、粤等省份,占流域面积的3.3%。流域地质构造北部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和南部属于华南褶皱系,不同的地质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其构造形态表现了明显的不同特征。在地槽阶段(北部晋宁期、中部和南部加里东期)以褶皱形变为主,北部地区褶皱方向为北东东到近东西向,至东部转为北东向,中部和南部地区褶皱方向为北北东到近南北向。北部地区在晚元古代晚期经晋宁运动褶皱回返转入准地台阶段,中部南部地区直到早古生代末期才经加里东运动强烈褶皱隆起作用,褶皱回返转为准地台阶段。鄱阳湖流域地貌北部以平原(鄱阳湖平原)为主,南部以山区(赣南山区)为主,中部(赣中丘陵山区)为过渡区。鄱阳湖流域西部近南北向的罗霄山及其向北延伸的九岭山、幕阜山,东部近南北向的武夷山及其向北延伸的怀玉山、天目山、黄山余脉,与其间的鄱阳湖平原及以吉泰盆地为代表的众多河谷盆地形成了东西三大地貌带。鄱阳湖流域南北三大地貌区、东西三大地貌带、及南高北低的地势构成了流域的宏观地貌格局。
鄱阳湖位置示意图
鄱阳湖风景照片(来自于网络)
3.2主要研究成果:
(1)
(2)
(3)
(4)
学科组团队成员
2022级博士研究生:
贾顺卿(2210***)
邮箱:jsq***@tongji.edu.cn
办公室: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岩土楼418室
2022级博士研究生:
刘泽军 (2210***)
邮箱:2210***@tongji.edu.cn
办公室: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岩土楼418室
2022级硕士研究生
毛博洋 (2232***)
邮箱:2232***@tongji.edu.cn
办公室: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岩土楼418室
学科组照片
学科组成员在江西省鄱阳湖进行调研、采样(2022.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