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应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邀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胥毅军访问水利工程系。学术报告会在同济大学岩土楼425报告厅顺利举行。报告会由代朝猛教授主持,王喜华研究员及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

胥教授,硕士就读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土壤学,博士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土壤物理方向的研究。长期深耕于地表水文、河流地貌、泥沙和物质传输、地球生物化学及水质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胥毅军教授研究领域为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背景下的河流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文学方面,主要关注流域和江河流域尺度建模、河流泥沙输运、河流地貌学以及RS/GIS在地表水环境体系中的应用;在生物地球化学方面,主要涉及河流和湖泊中的元素迁移、水质变化和养分循环。现任《Water》水文学方向主编,《Journal of Solis and Sediments》副主编,《Soil and Water Research》和《湿地科学》编委,在美国水文学会集水区委员会,国际大陆侵蚀与泥沙委员会等多个国际学术组织机构中任职,多次主持召开国际水文会议和参加美国国家自然基金首席专家评审组会议。主持美国国家自然基金(NSF),美国环保局(EPA),美国地质局(USGS),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美国农业部(USDA)等多项科学研究项目。出版专著5本,发表SCI论文300余篇,GoogleScholar引|用近5000次,h指数43,i10指数112。
在学术报告中,胥教授系统阐述了内陆水体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及碳排放通量监测的前沿议题。报告首先厘清了以污水处理厂出水为代表的人类活动是河流湖泊人为碳排放的重要潜在来源。随后,胥教授重点探讨了当前二氧化碳分压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揭示出关键参数K600对水体流速的高度敏感性是导致测算偏差的主要原因。为解决监测难题,创新性地提出将每日上午10点左右作为最佳观测窗口,以精准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日均值。最后,报告深入剖析了温度、流量等河道水文条件对水体二氧化碳含量的内在调控机制。整场报告从“排放来源、测算方法、监测时机、环境驱动”四个层面层层递进,兼具方法学的创新探索与过程机制的深刻洞察,为准确评估水域生态系统的碳源汇效应提供了新颖的技术思路与理论依据。

胥毅军教授做学术报告

现场学生向胥毅军教授提问

代朝猛教授与胥教授的科学探讨

会后与会师生全体合影留念